8月28日,2025“银行家论道”研讨会暨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文av
《清华金融评论》编辑部主办,北京清控金媒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主题为“拥抱AI技术变革,服务实体经济——以金融提质增效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次会议共邀请到近50家银行机构的100余位嘉宾莅临现场,共同为我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图为会议现场
主办方致辞
中文av
党委委员、院长助理,《清华金融评论》执行主编张伟:共话AI+银行新范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为张伟
张伟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正处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转折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金融行业的业务模式、服务形态和风控机制。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银行业必须主动拥抱AI技术变革,将其全面融入服务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以金融提质增效,有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他表示,具体需要做到以下五点:一是坚持战略引领,积极融入AI技术赋能新格局;二是深化场景融合,构建服务实体经济新范式;三是筑牢安全底线,建立智能风险防控新体系;四是强化人才支撑,塑造金融智力竞争新优势;五是优化体制机制,激发创新创造新动能。
主旨演讲
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国家开发银行原行长欧阳卫民:银行经营逻辑与银行经营之道

图为欧阳卫民
欧阳卫民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银行经营逻辑和银行经营之道,他谈到货币·资本·银行的内在联系、存款资源与信贷市场竞争的关系、金融服务供求结构性矛盾、信用和风险关系,以及人工智能(AI)和金融变革关系。他认为,金融变革可以概括为数字化、智能化、自助化、全天候和非现场几个特点。从未来趋势看,AI影响金融,金融业服务AI。AI影响金融业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货币数字化;二是AI技术让金融服务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全天候、非现场等金融服务;三是改变服务本身。金融服务AI等科技产业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允许银行下设科创企业投资公司;二是放宽新兴科技企业上市条件;三是鼓励公、私产业基金设立;四是提高银行信用贷款比重;五是算综合账、长期账、大账;六是财政金融互补、互动。
高端对话:AI时代下银行经营管理之道
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国家开发银行原行长欧阳卫民,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党委深改办主任助理李向品,恒丰银行总行普惠部(小微金融部)副总经理史鹏飞,广西北部湾银行副行长叶友围绕“AI时代下银行经营管理之道”展开对话交流及观点分享。

图为高端对话
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国家开发银行原行长欧阳卫民:AI加持下,银行业发展的“变”与“不变”

图为欧阳卫民
欧阳卫民表示,银行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组织,不变的是其经营理念和经营之道,变的是金融行业生产力或技术方案。欧阳卫民强调,银行业发展必须依靠现代技术,路径依赖可能导致业务垄断,先进的AI技术是稳定客户的关键之一。
对于银行业如何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与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欧阳卫民表示,政府和监管部门亟需解决技术应用的规模效应问题,各银行可以拥有共同技术平台和业务模块,科技应用部门亟需解决用户信息安全问题,银行作为金融资产安全第一责任人,应将维护客户信息安全,保护客户合法利益放在第一位。
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党委深改办主任助理李向品:技术是驱动银行业演进的重要变量,AI为金融服务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

图为李向品
李向品表示,技术是推动银行业演进的最活跃变量,当前AI大模型的崛起正在重构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操作系统”,如业务发展模式、价值创造逻辑、金融治理和风险管理模式,但并未改变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功能与本质。从实践来看,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正积极运用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通过构建营销、授信等大模型,推动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深度融合,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促进服务实体经济更加普惠和高效。
恒丰银行总行普惠部(小微金融部)副总经理史鹏飞:未来三到五年,普惠金融经营方式将发生翻天覆的变化

图为史鹏飞
史鹏飞表示,在技术浪潮下,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和信用基本本质没有发生变化。从普惠金融领域看,未来三到五年,银行业普惠金融部门的经营方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获客方式、服务客户方式等,比如,与此前通过单打独斗方式获客路径相比,现在银行业可以通过大模型来对潜在客户进行预判断,来寻找符合条件的客户。他提到,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普惠金融与其他国家都有所不同的是能够在产业培育过程中真正起到普惠作用,扶持的是有活力的主体。
广西北部湾银行副行长叶友:商业银行新经营竞争格局基本确定

图为叶友
叶友表示,当前,银行经营局面发生了新的转变,新的经营竞争格局基本确定,给银行业带来机遇与挑战。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金融科技正从“数字化转型”进入“大模型、生成式AI”的发展阶段,这推动银行业经营方式发生新转变,银行经营要遵循“变”和“不变”的原则,一方面,银行业在坚持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基本原则的同时要坚持人民性、政治性,这一基本市场格局不会发生改变,另一方面,银行要转变的是经营方式,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手段压降成本、缓释风险、拓展市场,通过数字化手段来进行各种各样交易。
主题论坛:银行数智化发展探索与应用
中国建设银行数字人民币推进办公室副主任汪下烟,招商银行信息技术部数据资产与平台研发中心总经理杜志明,浙商银行总行小企业信贷中心(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石亚灵围绕“银行数智化发展探索与应用”分别发表观点。
中国建设银行数字人民币推进办公室副主任汪下烟:数智化与银行发展之路:打破壁垒,实现共享

图为汪下烟
汪下烟表示,数智化发展是银行当下重要的发展战略与目标,其主要应用于五方面,具体为市场、运营、风险控制、管理与交易。银行数字化建设的思路应为以用户为中心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覆盖营销、产品、运营、管理和风控五大模块,构建数据、业务、技术三大中台,助力银行在金融与科技双渠道深度发展。汪下烟强调,数智化的发展与创新会加速交易和服务模式的变革,银行业生态可能因此而变,最终导致知识、技能甚至价值观改变。
浙商银行总行小企业信贷中心(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石亚灵:以金融提质增效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为石亚灵
石亚灵表示,普惠金融要以“普”扩覆盖面,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以“惠”提适配度,提升服务的适配性和可负担性。商业银行要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构建精准风控与线上触达能力,将传统信贷升级为覆盖支付、结算、保险、理财的全周期综合服务,要通过深耕产业链、供应链及小微园区等场景,实现传统金融机构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既纾解融资难、融资贵,又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稳定就业、推动产业升级,最终达成商业可持续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以金融提质增效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研究报告”发布
北京清控金媒金融评论事业部副总经理、研发部总监秦婷发布“2025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榜单。

图为秦婷
秦婷表示,此次是《清华金融评论》自2021年以来连续第5年推出“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榜单。本次榜单包括“2025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资本实力总榜单”和“2025中国银行业排行榜200强:竞争力总榜单”两个榜单,前者主要根据核心一级资本净额的单项指标来评价,后者为运用多项指标对银行进行的综合评价。分析报告既对上榜银行的有关指标进行了翔实的对比分析,也对我国银行业在2024年的整体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和重大事件、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诸多新探索等进行了追踪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
《清华金融评论》中国银行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及紫荆奖颁奖
在排行榜发布的同时,也颁发了“紫荆奖”和“中国银行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紫荆奖”是依据客观数据以及银行综合表现进行综合评选得出,获奖银行机构28家。“中国银行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是对提交的公开征集案例中遴选的优秀样本进行表彰,获奖银行机构41家。






图为颁奖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