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av

深度观点丨张晓燕:碳市场与碳金融

时间: 2025-09-29 08:50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2025中国碳市场大会系列活动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排放交易专业委员会年会近日在上海举行。中文av 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张晓燕应邀出席,并在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碳市场与碳金融”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了中国碳市场的发展背景、现有成就、面临挑战及政策优化路径。

图为张晓燕发表主旨演讲

演讲中,张晓燕首先介绍了中国碳市场的发展背景。

过去二十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约1.2℃,极端天气事件更趋频发,带来公共健康、社会公平与宏观经济的多重风险,包括农业减产、基础设施损毁、供应链中断和金融脆弱性上升等。根据WEF 2024年报告预测,到2050年,气候危机可能导致全球1450万人死亡,并造成12.5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社会构成严峻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公共议题与经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这一挑战,国际社会已形成广泛共识并采取气候治理行动。2015年12月,197个国家在巴黎召开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通过了《巴黎协定》,确立将本世纪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2℃以内并力争1.5℃以内的目标框架。2017年6月起,各国逐渐承诺未来数十年实现“碳中和”。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带动全球碳中和承诺覆盖的经济体占比大幅上升。

图为会议现场

中国作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面临碳减排压力以及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压力。我国不仅要以低碳模式驱动增量发展,还需推动庞大的存量经济实现低碳转型。受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影响,我国的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最大:尽管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已从2010年的约70%降至2023年的约55%,但其主导地位仍未根本改变,转型任务依然艰巨。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箱中,我国已形成多类工具协同发力的格局:包括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金融引导型、财税价格型以及技术创新型工具。第一,命令控制型工具,为市场设定明确的底线和规则,如能耗双控制度、碳排放双控制度等。第二,市场激励型工具,利用市场机制发现价格、激励减排行为,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国碳市场和地方试点碳市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等。第三,金融引导型工具,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低碳转型,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资产质押贷款等。第四,财税价格型工具,提供经济激励或惩罚、引导资源流向,如节能减排补助资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第五,技术创新型工具,推动低碳技术研发、降低减排成本,如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资助、绿色低碳技术示范项目等。

张晓燕的演讲重点聚焦于市场化政策工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市场)。碳市场将碳排放权转化为可交易的产品,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金、技术等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流动,以更低的社会总成本实现最大程度的减排。“双碳”转型涉及巨大的投资和技术创新,而投资决策依赖于对未来的预期,而碳市场能够通过碳价格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一个有效且可预期的碳价格能够向市场传递三类关键信号:一是减排价值,即碳价反映了减少一吨二氧化碳排放的机会成本;二是投资方向,投资者会倾向于投资那些因为高碳价而变得有竞争力的绿色技术(如可再生能源、储能、碳捕捉等);三是未来成本,企业在进行长期规划时,可以将未来的碳成本纳入企业决策,促进高碳资产退出与商业模式低碳转型。由此,稳定而具上升趋势的碳价有助于形成长期预期,撬动规模化绿色投资,加速经济体系的低碳转型。

图为张晓燕

接着,张晓燕回顾了中国碳市场的现有成就,分析了中国碳市场的交易特征与挑战。

自2013年以来,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和福建八个试点碳市场先后启动,为全国市场的建设积累了制度与交易经验。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这标志着中国碳市场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全国碳市场在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了2162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每年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使其一举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就2024年度的成交情况来看,全国碳市场在成交总量(1.84亿吨)和成交总额(176亿元)远高于所有地方试点碳市场的总和,这充分体现了其主体地位。地方试点碳市场覆盖的是尚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目前中国碳市场呈现出“全国碳市场为主体、地方试点碳市场为有效补充”格局。

从数据来看,碳市场的运行已产生积极影响。第一,碳排放强度降低。自2013年试点碳市场启动以来,我国工业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强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全国碳市场启动后,这一趋势得到进一步巩固。第二,绿色创新增加。研究发现,试点碳市场地区的企业绿色专利申请量增长更为显著,碳市场有效激励了在能源供应端、能源消费端及减排技术领域的绿色创新活动。第三,全社会碳排放相关问题的关注度提升。我们构建的碳排放相关问题关注度指数显示,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碳排放相关议题的市场与舆论关注度明显提高,有助于形成外部监督与声誉约束,倒逼企业减排。

作为一个处于成长阶段的市场,当前全国碳市场呈现出一些初始发展阶段的特征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交易呈现“履约驱动”特征,交易活动高度集中于履约期临近月份,非履约期市场活跃度低。第二,市场流动性不足,年度换手率远低于国际成熟碳市场,制约价格发现功能。第三,交易结构失衡,大宗协议交易占比过高(超过80%),连续、公开的价格形成机制有待加强。第四,交易规模相对有限,相对于庞大的配额总量,实际交易量仍显不足。第五,碳价波动性较大,近年来价格经历明显起伏,长期价格信号有待稳定。第六,碳价水平相对偏低,与国际主要碳市场及实现温控目标所需的碳价水平相比,当前碳价格仍有提升空间。

张晓燕指出,认识到这些挑战,是为了更好地完善碳市场,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强化碳市场的碳定价功能的政策建议:第一,完善配额分配机制。当前配额以免费分配为主,难以真实反映边际减排成本。建议逐步引入并提高配额拍卖比例,并建立市场稳定储备等动态调整机制,以增强碳价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第二,提高碳市场流动性。关键在于提高碳配额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交易意愿,扩大参与主体,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时引入金融机构、合格机构投资者等多元化主体。同时,丰富交易产品体系、强化连续竞价交易机制、探索做市商制度。第三,丰富碳金融产品体系。目前全国碳市场的碳金融衍生品缺失,限制了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功能。应着手研究推出碳期货、碳期权等标准化衍生品,为市场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并吸引长期资本。同时,发展碳资产质押融资,盘活企业碳资产。第四,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推动规则的对标与互认、提升我国在全球碳定价体系中的话语权,包括建立对话与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碳信用(抵消机制)的互认、探索配额的直接或间接链接等。

最后,张晓燕对上述内容做出总结并强调,碳市场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政策工具,亦是支撑经济体系向绿色、低碳与高质量转型的核心金融基础设施。通过持续完善制度设计与产品体系、增强价格信号的有效性与可预期性,我国碳市场有望在全球气候治理与绿色竞争力提升中发挥更大作用。

图为《碳市场与碳金融》期刊启动仪式,左二为张晓燕

会议期间,张晓燕受邀参加了《碳市场与碳金融》期刊的启动仪式。该期刊是国内首本聚焦碳交易领域的专业刊物,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领行业前沿发展。